易经_震卦_国学智慧_静不下来的怎么办

2025/3/1 17:53:09 举报



  震卦智慧:当你静不下来的时候怎么办

  佛家无门有一句语录:世界这般广阔,为什么僧人只披袈裟,听钟声?

  一般的僧人认为,能够执于声色,闻到钟声就能悟道,见到黄色就可以明心,知道自己是出家之人,要做出家之事,就认为了不起。是为专心致志了。

  无门大师却认为,能够做到以上的地步,在佛门当中只算小儿科,初级阶段。

  你能够执于声色,为外境所转,说明你作为修禅人境界不髙,只知糊糊涂涂过日子。你能够闻声悟道,见色明心,只是寻常事,不足为道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无门大师没有进一步解释。但我想,这是有道理的。如果你闻不到钟声,见不到袈裟呢?你就悟不了道,明不了心。那么你这个和尚也太不是和尚了。佛家不是常说,佛在我心吗?有钟声无钟声,有袈裟无袈裟,佛都应当在你的心中才对。

  所以无门大师说,能骑声盖色才是高僧。在声色,又能超声色。即从声色悟道,却乂不滞于一声一色对任何声色都能头头上明,着着上妙,都能悟道得大自在。用耳去听,由耳遂声,还是执着于外境。要用眼去听,能够打破原来声色的执着,才是圆融无碍的境界。

  这就是佛家入静的要求,一般人做不到用眼去听声音,但声色之中无声色总可以做得到。

  按照《易经》的理论,动是世界的阳面,静是世界的阴面。

  阳面,是看世界的;阴面,是想世界的。

  动,是世界的亨通。但静,才是世界的推动。

  所以,人在行动的时候,往往会被认为很有力量,其实人在思想的时候,最有力量。

  静不下来,是对诤的意义认识不足。

  处变不惊,你才能静下来。

  孔子说:迅雷烈风,必然使人变色。儒家经典:《礼记·大学》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
  世界震动,许多人必然恐惧,如果因恐惧而戒备,以后就会幸福。

  《易经》说,当灾难来临,恐惧万分,但过后就忘记,谈笑自若,不知膂惕,这样没有好处,将来要吃大亏。只有平时戒备的人,在突然遭到震惊时,才不至于不知所措。

  你要静得下来,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,有足够的思想准备,要知道发生的一切对你没存影响。

  即使有影响,你也有能力应付。

  这样,你才能静得下来。

  记取了教训,你才能静得下来。

  过去发生的事情,曾经使你夜不能寐,惊恐万状,但你巳经有了经验,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,你就能安静如初。

  你经历了打击,经历了磨难,经历了别人的整治,以后你重新面对这一切的寸候,你内心也会平静如水。

  毛泽东说过,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。

  这就是静的最髙境界。

  没有静思,一股劲地动,不会有什么好结果。

  毛泽东说,流水不腐,户枢不珿。但户枢如果像风扇叶一样频繁地活动,那就不是门了,已经成了风扇。

  “四海翻腾云水怒,五洲震荡风雷激。”然而,风雷吓跑虎狼,却震撼了身边的唐山。洪流冲不掉污泥,却淹没了一代功臣……

  太动,为太过太过必有灾。

  江河奔腾,虽然能够百川汇海;然而,每一条江河都宣泄无度,就会泛滥成灾。

  民情沸腾,虽然能够百业兴旺;然而,每一个人都狂热无度,就会歇斯底里。

  群芳尽绽,虽然能够春光娇娆;然而,每一朵花都争奇斗艳,繁荣的背后已经隐藏着衰败。

  进而不急,动而不躁,张而不露,才是动的极致;也是静的基础。

  静能生美。静能出思。

  静是万动之源。

  你为什么不先静下来呢?
评论

付费解锁

举报

此处为举报通道,请填写举报内容

发送私信

提醒消息

发布成功

3秒后,返回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