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”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,是老子参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总结,是为人谋事的最高法则!
“反者道之动”是说“道”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就是一个字——“反”。“反者道之动”就是“反动”啊,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是“反动”的,反向运动、反复运动。“反”字有两个意思,
①第一个意思是:返回、反复,同“返”;
②第二个意思是:相反、反对;
①先看第一个意思,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,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是都是反复、回归——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的,比如说太阳今天早晨从东方升起,中午升得最高,下午开始往西边落下,到第二天又是东升西降。月亮每一个月都有阴晴圆缺,都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变化,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,庄稼也都是随之生长收藏。还有潮起潮落、花开花落、云卷云舒、草长莺飞……哪一个不是生生灭灭,周而复始,从宏观视野看,就是物质不灭定律,这就叫“周行而不殆”,这是一个大规律。《周易》把它看成是周期变化——“反复其道”“周流六虚”,佛家看成是“轮回”“因缘”,儒家看成是“慎终追远”“原始反终”。
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,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、转化,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。比如,物壮则老。再比如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
简单的例子,太阳光在夜晚最弱,然后经历黎明,上午,一点点变强,到正午达到最强,之后一点点变弱,由最强的那一个点开始,反向、返回,也就是返回它原来的属性弱,这样,循环往复,运动不止。同样,人的生老病死,也是相同的变化规律——婴儿至柔至弱,到中年至刚至强,进而进入老年,回复到至柔至弱。
返回是单次,多次返回就是反复,反复是道的运行规律,不是单一的一次运动就终止,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。老子说: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,就是说,天下万物自然生长,我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。
②第二个意思,反对,就是相反、相对。一阴一阳谓之道,太极图的阴阳同时存在,有阳光就有阴影存在,“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”,“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”,“用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”这些话,都是同时讲两边观点。
老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跟孔子不同,孔子一般说“是什么”,老子一般说“不是什么”。孔子是一种正向思维,老子是一种反向思维。大家知道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吧?比如说要画一朵云,国画怎么画,油画又怎么画?油画要用颜料把这朵云是什么色彩给画出来,一朵彩云要用各种颜色。而国画画云,不是用颜色、水墨把云给画出来,而是“飞白”,就是留空白,把它周围的山画出来,没有画的地方、空白的地方就是云了。这就是以不画为画,这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,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。
老子不说“是什么”,而说“不是什么”,比如说不是“物”、不是“名”、不是“形”……把不是的东西都淘汰了,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“道”了。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向、对待的思维方式:你居上,我就居下;你呈强,我就示弱;你华美,我就素朴。“弱者道之用”,柔弱是“道”的一种最大作用。一般人都认为,强大才是有用的,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柔弱胜刚强,这一点在《老子》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,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。我们成年人要向婴儿学习,向水学习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枪打出头鸟。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,不要锋芒毕露。柔弱、谦虚、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,才是取得成功的“大用”!
弱,非懦弱,非孱弱,也不是虚弱,而是柔弱,柔,就是不强硬,弱,就是不强势,心存善念,常怀感恩,不急躁,不冒进,完完全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,有条不紊,不卑不亢,顺其自然,这样,就是老子所谓的弱,只有这种状态,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。
反者道之动,任何事物,任何现象,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,都是暂时的,都在过程之中,我们能够拥有的,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。所以我们不必苦苦强求,紧紧把持,而应该看淡一些,看开一些,虽然努力做事,但不必强求结果,正所谓,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,为就可以了,不必争什么。要知道:一切存在,都是合理的必然。一切结果,都是最好的安排。坦然面对,欣然接受,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,不悲过去,非贪未来,心系当下,由此安详。
“反者道之动”是说“道”的一种运动变化形式就是一个字——“反”。“反者道之动”就是“反动”啊,万事万物的规律都是“反动”的,反向运动、反复运动。“反”字有两个意思,
①第一个意思是:返回、反复,同“返”;
②第二个意思是:相反、反对;
①先看第一个意思,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,它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不是都是反复、回归——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的,比如说太阳今天早晨从东方升起,中午升得最高,下午开始往西边落下,到第二天又是东升西降。月亮每一个月都有阴晴圆缺,都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变化,年年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,庄稼也都是随之生长收藏。还有潮起潮落、花开花落、云卷云舒、草长莺飞……哪一个不是生生灭灭,周而复始,从宏观视野看,就是物质不灭定律,这就叫“周行而不殆”,这是一个大规律。《周易》把它看成是周期变化——“反复其道”“周流六虚”,佛家看成是“轮回”“因缘”,儒家看成是“慎终追远”“原始反终”。
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,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、转化,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。比如,物壮则老。再比如,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
简单的例子,太阳光在夜晚最弱,然后经历黎明,上午,一点点变强,到正午达到最强,之后一点点变弱,由最强的那一个点开始,反向、返回,也就是返回它原来的属性弱,这样,循环往复,运动不止。同样,人的生老病死,也是相同的变化规律——婴儿至柔至弱,到中年至刚至强,进而进入老年,回复到至柔至弱。
返回是单次,多次返回就是反复,反复是道的运行规律,不是单一的一次运动就终止,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。老子说: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,就是说,天下万物自然生长,我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。
②第二个意思,反对,就是相反、相对。一阴一阳谓之道,太极图的阴阳同时存在,有阳光就有阴影存在,“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”,“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”,“用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”这些话,都是同时讲两边观点。
老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跟孔子不同,孔子一般说“是什么”,老子一般说“不是什么”。孔子是一种正向思维,老子是一种反向思维。大家知道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吧?比如说要画一朵云,国画怎么画,油画又怎么画?油画要用颜料把这朵云是什么色彩给画出来,一朵彩云要用各种颜色。而国画画云,不是用颜色、水墨把云给画出来,而是“飞白”,就是留空白,把它周围的山画出来,没有画的地方、空白的地方就是云了。这就是以不画为画,这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方式,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。
老子不说“是什么”,而说“不是什么”,比如说不是“物”、不是“名”、不是“形”……把不是的东西都淘汰了,剩下的那个东西就是“道”了。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反向、对待的思维方式:你居上,我就居下;你呈强,我就示弱;你华美,我就素朴。“弱者道之用”,柔弱是“道”的一种最大作用。一般人都认为,强大才是有用的,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柔弱胜刚强,这一点在《老子》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,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。我们成年人要向婴儿学习,向水学习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枪打出头鸟。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,不要锋芒毕露。柔弱、谦虚、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,才是取得成功的“大用”!
弱,非懦弱,非孱弱,也不是虚弱,而是柔弱,柔,就是不强硬,弱,就是不强势,心存善念,常怀感恩,不急躁,不冒进,完完全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,有条不紊,不卑不亢,顺其自然,这样,就是老子所谓的弱,只有这种状态,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。
反者道之动,任何事物,任何现象,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,都是暂时的,都在过程之中,我们能够拥有的,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。所以我们不必苦苦强求,紧紧把持,而应该看淡一些,看开一些,虽然努力做事,但不必强求结果,正所谓,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,为就可以了,不必争什么。要知道:一切存在,都是合理的必然。一切结果,都是最好的安排。坦然面对,欣然接受,因上努力,果上随缘,不悲过去,非贪未来,心系当下,由此安详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