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慎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人生的无常、孤独、坦然

2025/1/5 21:18:36 举报

  杨慎的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,读懂了人生无常、孤独和坦然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
  很多朋友看到这首熟悉的词时,不禁要说:这不是四大名着《三国演义》开头,罗贯中先生的定场诗吗?这难道不是罗贯中老先生写的吗?没错,我们知道这首词很多是从《三国演义》中了解的。这是后世排印此书时,引用的却是历史公认的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的《临江仙》。

  该词豪放中带有含蓄,高亢中兼有深沉。该词虚中带实,未涉及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、人物,却包罗一切,容量极大。杨慎跌宕起伏的一生,通过深读他的《临江仙》一词,我们自然对人生无常、孤独和坦然多了几分感悟。顺便说一下杨慎的夫人黄娥也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才女。




  01

  杨慎生于弘治元年(1488年),号升庵,今成都人。明代着名文学家、学者、官员,明代三大才子之首。

  他的父亲是四朝元老、两朝首辅的杨廷和,杨慎从小就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。杨慎自幼好学,聪慧无比。七岁时母亲就给他讲解唐代大诗人杜甫,在成都的居住赋诗等情况,年幼的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十四岁时写的《黄叶诗》轰动京城,当时首辅李东阳看后非常高兴,亲切地称呼他“小友”。

  正德六年(1511年)二十四岁时,殿试第一,考中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从此,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。期间大多在翰林院工作,多次为皇帝讲课。曾上书武宗“不宜游山玩水而勤于政务”,遭到武宗不理。

  嘉靖三年(1424年),其父杨廷和率领群臣与新皇帝嘉靖帝朱厚熜展开“大礼仪”之争,结果被迫致仕。同年杨慎继续率领180多位大臣与皇帝“硬刚”,结果数天被杖责两次,发配云南荒凉的永昌卫(今保山前线),永不叙用。

  其后又在云南边陲生活了三十多年,期间教授了很多贫苦学生,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,并为云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02

  【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 
  1524年,37岁的杨慎被嘉靖帝发配到云南充军。他戴着枷锁,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。正好,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着鲜鱼喝着小酒,谈笑风生。杨升庵突然感慨万千,想自己出身名门,幼年成名,青年在万众瞩目中考中状元,担任帝师评古论今,本来前途无量的他竟然永世发配边疆,顿时潸然泪下。

  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。写下了这首《临江仙》。这首词的白话文如下:“滚滚长江向东流,不再回头,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。 争什么是与非、成功与失败,都是短暂不长久。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,依然的日升日落。 江上白发渔翁,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。 和老朋友偶然见了面,就痛快地畅饮一杯酒。 古往今来的多少大事,都成为下酒闲谈的笑料。”

  杨慎的这首咏史词,从历史兴亡的大事联想到自己的伤心往事,由衷发出感慨,而这一刻终于大彻大悟。悲伤中带有大气,低沉中兼有高昂。

  读懂这首词,就瞬间读懂了人生的无常、孤独和坦然。

  03

  关于无常:《周易》有言:“世间万事万物,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。”

  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”这三句表面是写江水、英雄、历史兴亡,在此以前杨慎总是以为很多事情比如名利、仕途只要你有足够的条件和努力,那么肯定一定成功。

  可是面对着滔滔而去的江水,杨慎蓦然醒悟:我们生命里的某些人,该走的时候怎么也留不住。生命里的某些东西,要失去的时候怎么也无法挽回。这当然不是悲观的宿命论,而是一种必然。

  杨慎遥想自己年幼已成名,青年中状元,中年做帝师,以至后来数次与皇帝开展“大礼仪”之争,无不是“势已用尽、意气奋发”。

  殊不知,有得到,便会有失去;有势大,就免不了被贬…星河交替,寒暑变换,都有其自然的规律。而人生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,也都处处井然有序。“势不可使尽,福不可享尽,便宜不可占尽,聪明不可用尽。”

  既然用尽了,那就要付出沉重代价。杨慎这一刻明白了无常的道理。佛家云:无常是常态,也是这个道理。

  04

  关于孤独: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;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。”关山难以越过,有谁同情我这不得志的人;偶然相逢,满座都是他乡的客人。

  一种游子郁郁不得志的画面豁然跃入纸面。而本诗中“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”表达出作者与王勃一模一样的孤独感。连两个老渔翁都能自由自在喝着小酒,聊着天,而自己首辅之后、堂堂状元却亡命天涯?

  那一年,当十四岁的杨慎在京城做出《黄叶诗》名震天下的时候,十年之后,另一个远在成都十三岁小女孩的《闺中即事》一诗也别有韵味:“金钗笑刺红窗纸,引入梅花一线香;蝼蚁也怜春色早,倒拖花瓣上东墙。”而这个人就是“蜀中才女”黄娥,也是后来杨慎的第二位相伴一生的夫人(第一位夫人病故)。

  当远在成都照料翁婆的黄峨,听到杨慎被贬千里的消息,她急忙收拾行装,带领仆人,赶到渡口,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。在黄峨的精心护理下,他的杖伤逐渐好转。

  可是,朝廷中的奸佞又派遣刺客。在沿途朋友的帮助下,刺客们从京城跟到千里以外的山东临清,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,只好悻悻离去。杨慎伤好后,在中途江陵古渡力劝妻子回成都老家。

  一是朝廷并不允许他带家属,二是永昌卫实在过于荒凉,三是家中老人需要照料。无奈黄娥只能洒泪分离,谁知这一分别就是三十多年的聚少离多。

  这一刻面对妻子的离去,父亲被贬老家,朋友远在京城,以及政敌的迫害,一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和平生从未遇到的孤独感压向了杨慎,几欲崩溃。

  孤独,仿佛是每个人的宿命。我们形单影只地来到这个世上,最终也将孤零零地离开。但是,如果不认命,那就叫坦然面对,认了命就叫自暴自弃。

  05

  关于坦然:刘禹锡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,早已给出答案。

  接受了无常,习惯了孤独,有的人在与孤独交锋后,变得悲观、沉默。而有的人在漫长孤单的岁月里,实现了自我价值,影响了周边所有的人。

  杨慎显然属于后者。诗中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则表达出杨慎历经磨难之后的坦然心态。这一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,不愿屈从、阿附权贵,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。

  杨慎流放云南候,着书讲学,传播文化,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爱戴,但为嘉靖皇帝所不容,每过几年嘉靖就问身边的人:“杨慎过得怎么样啊?”,身边的人替杨慎遮掩,就说杨慎的日子很苦,皇帝这才满意地走了。

  其实,杨慎在云南边陲的日子很清苦,但一直受到当地官员特别是云南沐王府的暗中照顾,避免了横死他乡。

  杨慎最大的功劳是在偏僻的云南传播文化,使云南在明朝没有出现文化断层。杨慎在云南共编纂经史100多部,写诗三千多首,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,奠定了其大明第一才子的历史地位。

  1559年,杨慎病逝,善终,享年71岁。笔者相信,没有足够的坦然,被贬的古人绝对活不到这个岁数。

  1566年,隆庆帝继位,杨慎被恢复原官,并追赠为光禄寺少卿。

  乐天安命,方能不忧。在唐朝历史上,真正活得乐天的,诗人白居易算一个。他是那种少有的,官做得大、诗写得多,而且日子也过得行云流水的人。

  在明朝历史上,杨慎也算是其中一个。出身宰相之家,少年得意,状元出身,中年被贬,没有自暴自弃,照样洒脱过着写意的生活,远在边陲依旧积极传播中原文化。他的一首《临江仙》不禁璀璨了那个时代,而且一千多年后继续惊艳着时光。

评论

付费解锁

举报

此处为举报通道,请填写举报内容

发送私信

提醒消息

发布成功

3秒后,返回页面